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人美版第四册第2课《吃虫草》说课稿

人美版第四册第2课《吃虫草》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91W 次

一、说教材

人美版第四册第2课《吃虫草》说课稿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吃虫草这类植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且通过观察,了解几种吃虫草的外形特征、色彩特点和不同的吃虫方法,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这种神奇的植物生动的表现出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目标:

我认为要让学生综合能力呈现于课堂,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个体差异的表现,所以将作业要求灵活划分,让学生自由选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使教学体现出以人为本,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充裕的空间,因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奥秘,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

2. 技能目标:自由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探究的愉快。

4. 创造目标:充分发挥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围绕创新设计神奇生动的“捕虫器”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征,想象捕虫器的形象和功能,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难点:大胆想象,综合运用各种技法生动地表现出新颖奇特的吃虫草。

教学准备:

吃虫草的教学课件、彩纸、彩笔、油画棒……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用了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问导入

一边是虫子,一边是草,到底谁会把谁吃掉?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虫吃草,而现在虫被草吃了,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自然中奇异的吃虫草的话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带领学生赏析入境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平时很难见到,所以只能通过视频、图片来帮助学生尽量直观地进行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将学生的观察视野延长了,学生的观察虽然比不上在真实的自然中看到的那么深刻灵动,但课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吃虫草的种类、捕虫方式等内容,对于学生直观感受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引领入境也能起到突破重点的关键作用。

3.师生互动,探索表现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教师搜集的资料给课堂充实了大量的知识内容,学生与大屏幕上吃虫草的问答,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一幅吃虫草范画的过程正是教师引领着学生用各类综合性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的过程,体现了独特、个性、创新的教学思路。

三、说学法

教学最终落实于学生的“学”,强调学习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首先是观察探究,了解吃虫草的奥秘,其次是创作体验的过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想象、创作,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发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制作了PPT课件。主要选用了有关吃虫草的图片、视频以及儿童画作品,这些资源的选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五、说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

你们知道吗?世界有会吃虫子的植物!

2、 认识部分会吃虫子的植物:

毛毡苔、捕蝇草、猪笼草

大屏幕播放这些植物的图片已经他们捕食昆虫的视频,并通过老师的讲解介绍,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吃虫草。

3、探究学习

问题1、为什么这些植物要吃虫子呢?

先让学生来猜一猜,说一说

然后让大屏幕上的猪笼草来回答,帮助学生简明扼要的了解植物吃虫的原因。

问题2、这些吃虫草靠什么来吸引小昆虫让他们自投罗网呢?

大屏幕展示多幅各种各样的吃虫草,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总结出吃虫草的特点:

外形 ——奇特 气味——芬芳 色彩——鲜艳

4、学生作品欣赏

大屏幕展示吃虫草儿童画作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他们是怎样来表现吃虫草的?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还可以怎样表现?

5、师生共同创作一株吃虫草

学生说,教师画

6、学生尝试作画。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媒材来画一幅美丽的吃虫草。

(大屏幕循环播放学生作品以供参考)

师巡视辅导。

7、作品评价

将学生画的吃虫草“种”进老师的植物园,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8、课后拓展。

除了吃虫草,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奇花异草,(大屏幕展示气球花、碧光环、生石花、猴脸兰花),老师希望同学们有空多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把看到的奇特的植物画下来带给老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