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08W 次

《同在蓝天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五课“我们都是同龄人”中的第一课时。教科书的文本明晰简约,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范例提示和引导。在孩子心眼中,教材也许只是一张张印着简单的字符,画着一幅幅精美图画的书,内容简明而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不仅要把教材内容设计成孩子易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而且还要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以丰富课程的内涵,让40分钟的课堂“真”起来、“大”起来、“实”起来。

《同在蓝天下》教学反思

成功体验

一、营造氛围孕育感动,设计活动触发感动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环节,营造氛围孕育感动,设计活动触发感动,拓展延伸化感动为行动。

(一)同一蓝天,同样快乐——分享快乐,感悟幸福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运用“哈里波特”、“小长今”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通过“考考你”这一活动呈现不同地区的同龄人,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其间,我适时地对答问的学生进行分组奖励,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打铁趁热,我再由一则新闻“北京奥运会向全球征集儿童笑脸”引出孩子们的“笑脸故事”,让他们互述快乐生活体验,引导他们通过感受自己的生活,分享彼此的快乐,体会到自己拥有幸福的童年,为下面了解在苦难背景下生活的儿童做好铺垫。与此同时,我还趁机把孩子们的快乐瞬间拍摄下来,当堂播放,用最朴实的生态构筑了生成的课堂。

(二)同一蓝天,不同命运——情境渲染,震撼心灵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情感体验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情感体验占优势,具有情境性特点。因此,采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儿童经历着不同的命运。

1、强烈对比,激发情感

感动需要激发点。我着力运用了四组具有鲜明对比效应的图片作为孩子情感的激发点。气势宏伟的学校相比于断墙残垣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相比于污水横流的教室,绿草如茵的操场相比于泥泞不堪的操场,快乐放飞心情的学生相比于苦于家境贫困的学生——孩子们所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与贫困儿童身处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向只知道天真而快乐地过日子的孩子们难以想象世界上竟然还有人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读书,甚至连一本做作业的本子都没有!他们在感慨自身幸福之余,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关心、同情等情感,产生了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愿望。

2、情境渲染,震撼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在制作课件时,我摈弃了过于血腥、暴力和恐怖的画面,在众多图片中精心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画面,运用黑色背景,让图片一张张地在黑暗中缓慢浮现,转瞬间又缓缓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刻意营造出一种快乐难留、幸福易逝的凄凉氛围。画面上的儿童痛苦无助的眼神直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再次唤起孩子们心底的同情和关注。具有震撼力的图片配合以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三者恰到好处的融合,极大地渲染了感伤的氛围。孩子们无不为之动容,他们静默无声地感受着苦难儿童的辛酸和无奈,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战地儿童日记将一个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的伊拉克儿童痛苦和害怕的心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表露无遗,切合情境的朗读感人肺腑, 扣人心弦,对班里孩子们心灵的触动层层深入,并由心的震撼延伸至全身每个细胞,触动所有的感官……最后,我再以一句“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WE……”引领孩子们将“和平”从心底里大声呼唤出来,至此,情感的渲染达到了顶峰。

本课时,多媒体课件打造的感伤的情境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令孩子们入情入境,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受到了启迪和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善感的心灵,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世界,而且发展了主体人格。

(三)同一蓝天,共同心愿——播种爱心,情感升华

1、播种爱心,情感升华

哀而不伤,健康的情感应该是有度的。在孩子们还深深沉浸在伤感的氛围中,为同在蓝天下不同命运的儿童而悲伤难过之时,我及时把握好分寸,带动孩子们手写心语寄情,激发美好愿望;唱响《爱星满天》,播撒“爱”的种子。孩子们的情绪找到了喷发的机会,及时宣泄出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情感升华为行动。情动、心动、行动。实现了科内外、课内外、校内外行为的整体性、一致性、延续性,以利于孩子们珍惜现状,好好学习,关爱世界,奉献爱心。

2、精巧板书,画龙点睛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板书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本课教学中,我巧妙设计了一张可爱的笑脸,通过笑脸象征开心快乐的童年。随着课程的发展,在转入同一蓝天下不同境况的儿童生活这一环节时,我将笑脸180度旋转,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可爱笑脸额头上的一滴汗变成了伤心苦脸眼底的一滴泪。这一奇妙变化极大地吸引了三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把造成儿童悲惨命运的四大根源“贫困”“疾病”“灾害”“战争”一一出示在伤心苦脸的周围,画面整体形成了蝴蝶振翅欲飞的效果,象征着快乐的远离,幸福的消逝。最后,当同学们把他们美好的愿望粘贴在黑板上,我动情地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播下爱的种子,让快乐的小苗生长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远离疾病,拥有健康;远离灾害,拥有平安;远离战争,拥有和平;远离贫困,拥有幸福。”随着话语,板书画面一一翻转,幸福笑脸重现,揭示出不同环境中的儿童有着对健康成长的相同需求。富含寓意的脸型变化生动地展示了同一蓝天下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愿望。“爱”的种子的播撒也诠释了“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主旨。简明、新颖、精巧的板书在本课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课外延伸,化感动为行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关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儿童,感悟到了自身幸福,同时生成了关心、同情等情感。

为了感受饥饿儿童对食物的渴望,我们开展了“饥饿行动”——孩子们自觉停止零食一周,体验想吃东西而没得吃的痛苦。行动后,孩子们都表示,整整一个星期不能吃零食,真的很难受。那些没饭吃的人真的太可怜了。以后要爱惜粮食。

在随后的日子里,孩子们知道了缅甸发生的飓风灾难。“5 12”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更深刻地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灾难的无情。那些天,我每天都会把报纸带回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关注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一起读一读感人的事迹。

经过这段时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不再只是天真无知而快乐地过自己的日子,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谈到地震,孩子们不会只是想到“可怕”,他们开始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默默地为地震中苦难的人们祈福,自觉地捐款,从家中带来闲置物品以供义卖,积极参与义买义卖活动……等同学将他们的压岁钱捐了出来,家境不太好的秋波同学把他辛辛苦苦积攒了近一年的卖废品的20元钱捐了出来,子健同学把他心爱的游戏机捐了出来,靖瑜、锐濠等同学整理了一大箱物品捐了出来……涓涓细流融汇成了爱的海洋。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班里的同学经讨论,决定开展“水瓶行动”——倡议大家将每天喝完的空矿泉水瓶、空饮料罐等收集起来,定期卖给废品收购站,将积攒下来的钱用于帮助苦难的儿童。这,也许就是感动对于孩子的道德生长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