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结题报告(网友来稿)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结题报告(网友来稿)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87W 次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结题报告(网友来稿)

内容提要:本课题经过两年多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及自由写作心理特点,初步构建了中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并从课外练笔与学生心理健康、课外练笔中哲学渗透和课外练笔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找到了一条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课外练笔、自由写作实践特点、自由写作心理特点、操作模式、教育功能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深化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内容上人为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话乃至鬼话。学生在关乎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前,战战兢兢,萎萎缩缩,不敢给思想松绑,不敢让心灵舞蹈,湮灭了个性,扼杀了创造。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教学生怎样去写,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须知切断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即便我们老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学生呢?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也许有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不得起门而入。最终学生只能东借西凑拼成一篇交上去以敷衍塞责。试想这样一来面壁造车造出来的东西,又有何价值可言?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健康、活泼、创造性地发展的需要。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和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这一切表明,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竭尽全力推进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研究的初衷。

2.立足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学生头顶,中学作文教学唯理性与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作文教学排斥个人的生命体验,追求"起承转合"的整齐划一,其结果只能使作文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让学生进退维谷,苦不堪言。之所以造成作文这种贫乏与痛苦的现状,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给学生套上了重重枷锁,从而窒息了学生身上的艺术创造的细胞。若要改变此种状况,就必须砸掉套在学生身上的重重枷锁,让花样年华的少女纵情舞蹈,让风华正茂的少男自由翱翔。还学生以心灵自由,还学生以思考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挥洒才情,张扬个性。

从教师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中学作文教学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无学,既然无学,也就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另外一些教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忧心如焚,也急切地想找到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却又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尽管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所获甚微。分析其原因,即他们缺少理论学习,更缺少在理论观照下的对作文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的思考,因此作文教学长时间徘徊不前。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想通过课题的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消除教师思想误区,普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又是我们从“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入手进行研究的又一个出发点。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旨在探索课外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

研究目标:

(1) 探究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

(2) 探究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

(3) 探究中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

(4) 探究中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

理论依据

1.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看,知识经济社会对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人本主义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由写作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外练笔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释放自身的创造能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的实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2月)

(l)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课题组组织学习了《写作学新稿》,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研究方法已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运用。我校邀请了市教科所领导到校作“课题研究”和怎样撰写教研论文的专题报告,研究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邀请了著名作家陈武为学生作了关于文学创作的专题报告,提高了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2)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 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2003年3月至2003年12月)

(l)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校师生了解“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的研究过程和内容,籍以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开展。

(2)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每学期,课题组老师每人要就自己研究的子课题作一到两次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全校性的研讨活动,使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3)各参加实验老师把试验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试验对象的转变情况,实验数据的整理、对比,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总结好研究成果,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论文评比,争取获得更多奖项。同时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寄学生的课外练笔优秀作品,以期发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期获奖。

(5) 课题组每学期进行经常性的研讨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作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4 年1月-6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同时编定课外练笔佳作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的研究

A写作题材

B思想内容

C情感状态

D联想想象

E写作语言

(2)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的研究

高中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并且具有独立作出判断的能力。面对强制性的非人性化的作文训练,他们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所以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练笔)中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既然他们在自己的领地能够纵笔驰骋,那至少说明他们在进行自由写作实践时是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所以要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必须了解他们在写作时(尤其是自由写作)时的心理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3)指导课外练笔的理论的研究

1、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自由写作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以及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4.根据李镇西先生曾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5、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据此我们引导学生对生活或浓缩,或概括,或变形,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砂里看世界 ”,据此引导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探索大千奥秘,感悟人生哲理。

6、“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口”“言为心声”,引导学生用“新表达”来表现“新思维,真体验”。

(4)对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的研究

A写作内容的研究

B写作形式的研究

C练笔批改的研究

D信息反馈的研究

(5)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研究

A课外练笔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B课外练笔中哲学渗透的研究

C课外练笔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 初步探讨了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及心理特点

(1) 中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

A写作题材开放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法国作家雨果语)学生心灵之门一旦打开,就可融古今于一瞬,汇天地于方寸,仰望茫茫宇宙,俯视花鸟虫鱼,观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察人情世故,众生态相。学生自由写作时,饱经蹂躏的心灵就获得了解放,久经压抑的思想也获得了自由,从狭窄不堪的作文小胡同走向了广阔无垠的作文大天地。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他们用自己的天地中抒写喜怒哀乐,宣泄率真,激情拥抱生活,挥洒感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思想真实深刻

在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却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自出机杼,独抒新见,从而保持独立人格与自主意识。他们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臧否人物,,议论时政;或歌颂真善美,锦上添花,或抨击假丑恶,革故鼎新。

C情感真切动人

学生在自由写作时往往能跳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怪圈,袒露出实实在在、自自然然的内心世界,或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流淌出清新的心灵之泉,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流淌出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这清泉往往能够荡涤心灵的污垢,流出人生的感悟;这感情波涛也能够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D联想想象丰富

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学生饱经蹂躏的心灵得到空前解放,他们纷纷通过联想想象的桥梁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思想的遨游和情感的游历中,他们或超前想象,畅想未来世界,或后馈想象,神悟至圣先贤。应当说自由写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E话语的个性化

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学生反映鲜活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抒发真实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然文章的语言也就极具个性。学生的语言或笔调苦涩,慨叹人世多艰,或笔调调侃,调侃人生世相。或婉约纤细,抒写细腻情感,或豪迈奔放,抒写昂扬斗志。

(2)中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

A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具有指向性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而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 因而心理学家把人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生第二次“断乳”,即心理断乳。在这种心理制导下,他们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热点,也会关注全球风云。练笔中便会鲜明地折射出定向思维和深入探索的心理意向。这种练笔思维往往使学生对生活具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质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即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生的显意识区域和潜意识区域同时发挥巨大作用。

他们为着主观上思考或探索的需要,留心观察客观生活,精于提炼目标信息,工于穿插、剪裁、缝合既得信息材料,其练笔写作行为始终受既定的思维指向的调控。

思维具有随意性

课外练笔思维的随意性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者的思维不受来自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束缚,亦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思之所之,或感或悟,或叙或议,极思维之驰骋,形文章于笔端。

思维具有跳跃性

课外练笔当中,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是指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这种思维是由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他们往往在较短时间内由于兴趣的转移和新的因素的刺激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不少同学就善于捕捉这些有价值的思考。反映在练笔中,学生的写作行为往往是非连贯性的,而写出的短文却往往是寓意深刻或意味隽永的,闪现着智慧的灵光。

B灵感的突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