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佛教经文 > 金刚经 > 如何具体观行《金刚经》的如实观

如何具体观行《金刚经》的如实观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5.84K 次

《金刚经》所说的读诵、受持所得功德无量,这个"功德",可不是发财,也不是长生不老。这个"功德"是"无住生心"。这是出世间的,是无为法的功德。如何具体观行《金刚经》的如实观?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般地认为小乘圣人可证人空,断烦恼障,出离三界,不受诸有。在三界中,烦恼障有见思二惑,所以小乘圣人虽然出离三界,但仍有所知障,不能圆满无上菩提。大乘佛法的殊胜性,就在于能断所知障,能成就无上菩提。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够断尽所知障,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万法唯识观上,只有唯识观才能除尽所知障。何以故?唯识观者,摄一切法归于识,又转识成智,烦恼障与所知障皆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自性之法,能破遍计所执自性,即可破尽一切障,《金刚经》的扫相观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对治遍计所执自性。

大乘佛法的观行是有其独特性的。如从所观境上讲,一切法可划为三个层次,也就是三假法: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这三假中只有名假是从共相上作观行,《金刚经》处处讲“是名××”,也是从共相上作对治。共相是普遍的根本的,也就是法我执之所缘境。大乘法破共相,并不是从抽象上观共相,在大乘法中共相与自相是不可分的,所以大乘法的观空,是将三假合一的一体同观。《金刚经》的如是观也是如此。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共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共相法的本质),应作如是观”,就是空尽一切有为法,这与《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金刚经》的具体观行主要是“空观”,也就是“观空”,观空有二门,一是总相观,二是别相观。在出离三界,断除二执,“观空”是第一法。所谓“空解脱”是也。大乘佛法《金刚经》之空观,是“观空不证”,不同于小乘法中之一相观空。由于《金刚经》的如实观是空有无碍的实相观,所以,金刚般若成就的`是佛法的三身之妙德。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是也。小乘圣人能证解脱身,但不能证法身。唯有大乘圣人才能成就佛果三身之妙德。在《金刚经》中的离相所见之无相如来就是法身德。《金刚经》中的信心清净之菩提心就是圆满报身、一切智智。《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千百亿化身。三身是果,果由因生,依因成果,所以大乘佛法的具体观行就是实修三身妙德之法。它的具体实修是大乘般若经所要传授的成佛之道。

《金刚经》文简义丰,虽然具体的细节没有译述,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对治的法相,则完备阐释出来了。我们根据《金刚经》的基本原理来看,金刚般若智就是“夺情”,也就是广破一切执,但不破法。“夺情”就是解脱行,令心正念相续,不生妄情,不落世数,以无相无住之理念成就解脱行。情执多端,总括不过六烦恼而已,即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贪、嗔、痴、慢、疑是于情而执,不正见有五种: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见取见,五是戒禁取见。这是于理而执。夺情明理就是金刚般若智,于三界中之依正二报不作相续因,唯对治生死法,念念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如实观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中的“一合相”应作何解

《金刚经》中的“一合相”是指有为法之法体,罗什译《金刚经》中云:“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玄奘译《金刚经》中云:“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义净译《金刚经》中云:“若世界实有,如来则有聚执,佛说聚执者,说为非聚执,是故说为聚执,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

从如上引文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出“一合相”是凡夫之人的世界观,凡夫之人都认为世界是一个“一合相”并且执取为是实有,“一合相”是世间言说安立之法,其实体性,无有自性,故不可以戏论之。凡夫所执法皆是虚妄分别之法,“一合相”也不例外。因此《金刚经》也以金刚三句义来抉择“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一合相”就是多相合一之相,世界由微尘组成,执世界(一合相)有实自性,也就是执无数微尘实有自性,(多相的一相),佛法认为实相是圣者亲证的真如法界,不可以用凡夫之人的概念思维去执定为实有其事,佛说“一合相”为破“一合”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