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5W 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说课稿 篇2

《幼儿舞蹈教学》这一舞蹈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课堂实践学习了幼儿舞蹈常用步法、律动、幼儿歌表演、幼儿集体舞等前提下,初步掌握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以及在进行教学时的一般规律,通过幼儿舞蹈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教学、改编、创编新舞步的能力。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属于美育的范畴,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在了解幼儿舞蹈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密切关系,和幼稚园舞蹈教学的基本纲要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要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把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根据教学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并懂得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培养学生在幼稚园舞蹈教学中组织教学。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幼儿舞蹈教学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又是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幼儿舞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然而,在掌握了教学方法时,还要懂得在什么样的舞蹈教学中该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合理运用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一原则,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选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练习的方法和采用录音磁带放伴奏音乐来辅助教学,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 、激趣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放磁带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幼儿舞基本步法,歌表演和成品幼儿舞〈〈摘星星〉〉的伴奏音乐,采用以旧引新,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在让学生回忆所学幼儿舞内容时,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站在舞蹈课室讲台上,面对小朋友要把老师教过的律动教给小朋友,那你该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小朋友最易于接受呢?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引探新知

在引导学生探新时,为了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大纲有关“幼儿舞蹈有哪几种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学过的律动、歌表演、表演舞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摸索出哪种方法最适于律动,哪种最适合歌表演等。这部分教学我按照三个步骤设计:1、讲解、演示2、引导议论3、概括运用。

1.讲解、演示

在教学中,先讲解幼稚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包括:(1)示范法;(2)练习法;(3)分解组合法;(4)观察模仿法;(5)游戏法;(6)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7)个别教学法。让学生用最快的办法了解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并且配以以前自己在教学时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动作或表演加以演示。

2.引导议论

比如我现在要教一段集体舞,那么必须先要熟悉集体舞的伴奏曲,掌握基本节奏,然后根据集体舞的形式,进行必要的基本动作、角色动作教练,最后再组合完整,反复练习。而在教基本动作时,同学们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呢?角色动作又是用哪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议论。

3.概括运用

通过学生自己所学过的幼儿舞内容,结合所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从而概括出:例如在进行律动教学时,要熟悉了解律动音乐的形象和节奏,要抓住动作的形象和节奏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讲明律动动作的形象特点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然后让小朋友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再如在歌表演教学时,首先必须唱好歌,然后教练基本动作,讲解歌曲形象与动作形象情绪配合一致性的要求,分句或分段练习,最后完整练习。

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律动《伸伸手、弯弯腰》,歌表演《摘星星》磁带听一遍,并请几位同学把这三小节舞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三、巩固练习

幼儿舞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介绍舞蹈、教练舞蹈和复习巩固舞蹈。在巩固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幼稚园舞蹈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根据

幼稚园舞蹈教学大纲,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基本题:巩固练习好幼儿舞所有内容。

2.变化题:比如进行表演舞《蜗牛和黄鹂鸟》教学时,应该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操作题:让学生用示范法试讲律动《坐飞机》的教学方法。

4.发展题:放一小节儿歌,让学生即兴创编简易动作,并进行教学演示。

5.思考题:在运用观察模仿法时,被观察者的动作应准确、富有感染力,最好是镜面示范,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镜面示范?也就是在教舞蹈时,教师该背向小朋友,还是面向小朋友?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边根据信息反馈,边引导解决存在问题,通过多项练习,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思维,又培养了能力,练习后,教师结合舞蹈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性,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为突出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及运用,按照运用规律,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幼儿舞教学方法运用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弄清授课内容是基本动作或律动等。

2.运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密切结合小朋友的实际接受水平。

最后,布置幼儿舞《春天在哪里》用哪些教法,下一节课分组练习。

这节课通过采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训练的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所学教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3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是人类最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今天,我就以一节《儿童团放哨歌》与各位老师探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首先我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爷爷故事多》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旨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通过音乐活动了解革命歌曲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革命战争年代音乐风格的感知和认识,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本单元可以分为四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1、歌曲《儿童团放哨歌》2、音乐游戏3、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曲《儿童团放哨歌》是一首进行曲,歌曲节奏鲜明、格调明朗,形象生动。歌曲以“”的节奏型贯穿其中,造成一往无前的气势,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以及向红军学习的决心。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中年级的学生在培养其音乐兴趣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要求,并能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其次是强调课程目标的整合,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依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目的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以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唱《儿童团放哨歌》,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能用自然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了解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通过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解儿童团与少先队的关系,进行思想与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

3、在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节奏感得到强化,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歌曲的学习,学生能用坚定有力、富有弹性和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因为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教学中只有通过成功的艺术实践,才能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于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正确把握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唱法。歌曲开头的八分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

教育学家梅贝尔·詹姆斯说过:“学生是通过音乐方案来学习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听、唱、动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各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为此,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大模块。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了影片导入法,直接把学生带入影片的情境中去,再设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你知道什么‘鸡毛信’吗?”“那时侯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联络的,你能来模仿一下吗?”等等,为歌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境铺垫。

第二模块:游戏体验,巧析难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以后,采用了游戏体验的方式来解决歌曲教学难点。我以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扮演红军大队长,以发展儿童团员为目的,把学生分别分成“暗号”和“刺杀”两队,分别给他们分配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歌曲中的一些难点节奏,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游戏的同时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为下一环节歌曲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教学效果也十分有效。

第三模块:听觉感知,综合实践

马克思曾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之为是“音乐的耳朵”。根据课标要求音乐课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此我在歌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去感受,首先我让学生在完整聆听的同时,以踏步的方式来感知歌曲的情绪,从而渗透进行曲的概念;接着我让学生在复听的同时寻找前面游戏中出现的熟悉的暗号节奏以及操练口号,用不同的色块表示出来后进行旋律的模唱以及填词唱,这样一来,整首歌曲的教唱变得简单而有效。在歌曲处理中,我巧妙地把八分音符作为好朋友的身份请来帮忙,并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唱法,这样既有童趣又能让学生一下子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最后,我还为歌曲增加了衬词和二声部,使歌曲更加丰富而具有立体感。这种逐渐加深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了歌曲重难点,同时也始终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以及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符合了我们教学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第四模块:拓展延伸,激发热情

在这一模块中,我仍利用“时空隧道”一词让学生的角色从“儿童团员”转变回来,在多媒体的配合下,用配乐朗诵的方式介绍了由“儿童团”——“少先队”的发展历程,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革命传统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我以激昂高亢的声音呼唤同学们全体起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为整堂课划下圆满的句号。

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具有深度、广度与厚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启示:

由于三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同时歌曲题材比较传统,因此,我在课堂结合两者特点,采用生动的语言启发诱导,形象的演示点拨指导,多彩的内容巩固运用,从而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慧心。我相信,身后每一个脚步都代表了我每一次的成长!在此,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4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历来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示的规律,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建模思想。这一节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形成函数思想,掌握模型化方法、推理方法做了重要的铺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运算验证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启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困惑,并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交流中体会数学规律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代数式,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学生自己准备的日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在课堂结构上,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①检查预习,提出问题②预习探讨,发现规律③发表见解,深入理解④深入思考,再探新知⑤启发诱导,初步运用⑥巩固训练,摸清问题⑦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检查预习,提出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实长期以来老师的“满堂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失去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通过你自己回家预习,你觉得对本节课有哪些困惑?

学生可能回答:

(1)日历中有哪些的规律?

(2)一张纸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部分学生会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没能理解的地方。学生的困惑基本是这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提出困惑时,教师板书)。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些任务,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不仅可以轻松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预习探讨,发现规律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观察自己准备的日历,解决“你手中的日历有什么的规律?”学生至少能得到预习时书上所呈现的规律。2分钟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要求组内其他组员验证规律。

学生经过发现、交流、讨论、验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交流中的价值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三)发表见解,深入理解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和小组所发现的日历中的规律,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点拨。

全班学生基本能把日历中的规律找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有没发现的规律,那么教师可以发问,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这样操作,真正与“新课改”相吻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学生在找出规律以后,老师要求学生用代数式表示自己的发现。

目的是使学生在用代数式表示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深入思考,再探新知

教师发问: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考虑第2个问题

“一张纸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思考,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议异?学生讨论得出“一张纸向同一个方向对折n次后,有多少条折痕?能得到多少个长方形”

鼓励学生自己拿纸演示一下,得出结论。

教师留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学生在回答自己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订正强调。

(六)巩固训练,摸清问题

1.四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五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六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七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n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2.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把四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可以把五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照此法下去,可以把N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

3.一根10米长的竹竿,每天截去一半,连续截五天后,剩余 米,如果连续截n天,剩余 米。

4.用同样长度的小木棍搭出下面的图形观察并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1)填表:

图形序号
















木棍根数








要搭出第n个图形,需要 根木棒。上面的题目开放性强,并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把题目批阅后再向他们反馈情况.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你将怎样改进?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内化了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说课稿 篇6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材简解: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8、7、6加几。

2、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说教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熟悉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手、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节课教学的全过程,把动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说学法

让学生经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操作,加深理解,从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习,为下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并应用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4、小结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5、出示儿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凑十法来计算。

小朋友,拍拍手,

大家齐唱凑十歌,

九凑一,八凑二,

七凑三来六凑四,

两五相凑就满10、

(五)尝试独立学习

1、生独立完成P103页例2

现在请同学把书翻到103页,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例2,把得数写到书上。

(激发学生自信心及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感知、体验、比较,自然的运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但尊重学生的自主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识为合适的方法时行计算这一理念。)

2、汇报计算方法

3、小结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总结算法,发散思维

1、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有八只蜜蜂,又飞来九只蜜蜂)

在公园的花丛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它们把蜜蜂都引来了,你们看,又来一群,你能把根据这幅图列一个算式吗?

(生可以根据先飞来后飞来列式,也可以根据蜜蜂身体的颜色列式。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列式

谁能列式解答?(生说,师板书)

3、自学

这道题书中的同学,想出了3种方法解答,可是他们没有完成,你能帮助他们完成吗?

4、交流

把你的喜欢的算法,说给你同桌听。

5、指名汇报(师课件演示)

6、小结。

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并特别提出第三种方法,渗透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又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一)创设数学迷宫情境

师:我们下一个观光地点是天赐湖,想到天赐湖要走过一座数学迷宫,想走出迷宫就必须解答这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走出迷宫吗?师讲解走迷宫的方法。(课件出示题目)

1、P104做一做第2题

2、P104做一做第1题

3、P104做一做第3题

(二)创设游天赐湖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顺利走出了迷宫,来到了美丽的天赐湖,你看见了什么?这些小动物在欢迎我们呢,他们看见同学们来了,非常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通过有趣的游戏,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也可通过这个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检测

五、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8+9=179+8=17

说课稿 篇8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2、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9-101页、例1、例2和例3)包括:同分数分数的加法,同分数分数的减法,1减几分之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理解算理。

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说教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讨论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采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有趣、有效、有益。

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巧妙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借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充分体现教师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说学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说设计意图:

(一)、课前练习

教学中直接从主题图入手,进行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和1与几分之几关系的复习,既巩固旧知又为新知做铺垫。

铺垫一: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为抽象算理做铺垫;

铺垫二:1与几分之几的关系为例三1看做4个1/4即4/4做铺垫。

(二)、新课探究

1、同分母分数相加,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既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也通过集体的智慧理清了算理。

2、同分母分数相减,通过动画直观的看出图意,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的计算和算理的掌握。让孩子们扮演的新知主人翁的角色,能够更好地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积极性。

3、1减几分之几,从算式意义入手,在理解了计算目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新知,让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理解解题过程和计算算理,从而规范了书写的格式。

(三)、巩固练习

第一部分通过摘苹果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做题兴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让孩子们通过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小知识课外知识的拓展。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喜欢)

云云和朵朵也非常喜欢吃西瓜,妈妈就给他们买了又大又圆的大西瓜,(课件出示主题图),全家人要一起吃西瓜,你们说怎样分才比较公平(平均分),妈妈就采用了你们的方法,把西瓜品均分成了8块。

2、课前复习

(1)复习1和几分之几的关系

看着又大又红的西瓜,老师忍不住想吃一块,占西瓜的几分之几?(1/8);

动画演示分西瓜的情景,你还能找到 1/8吗?(找一个同学用手指指在哪);

你们能找到几个1/8?(8个);

八个1/8是几分之几?(8/8);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2)复习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

那你想吃几块,占它的几分之几?(如:3/8);

那3/8里有几个1/8?(3个)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云云和朵朵吃西瓜的块数,询问所占几分之几。

2、那你能看着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

小组合作讨论:

2/8+1/8等于多少?

你们是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云云吃了两块,朵朵吃了一块,一共吃了三块,占整个西瓜的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

然后出示主题图,为了让孩子获得正确的印象,然后集体巩固算理。(填空)

[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

相应习题巩固:

(1)看图计算

(2)直接说答案

2、教学分数减法(例2):

动画演示5/6中拿走2/6的情景,教师讲解图意,让孩子们列式,

设问:你知道答案吗是多少?

那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同学示范的说说,同桌交流

a、从5份中拿走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6

b、5个1/6减掉2个1/6还剩3个1/6,也就是3/6

相应的习题:

看谁做的有对又快(直接说答案)

3、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了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讨论得到解题过程和思路,从而理解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算示的意义:

a、老师要从这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那你能先找到他的1/4吗?让一个孩子动手折纸(圆形),说说怎样找到1/4的;

b、看来要想从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应该先将圆平均分成4份,那这个圆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4/4);

c、那你会计算1-1/4吗?同桌讨论,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2) 1-4/5 提问:那这个算式中1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谁能说说解题过程

巩固练习:

1-2/6,1-7/9让学生动手写到练习本上,找两个孩子汇报

[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帮农民摘苹果

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生活中的分数计算

巧克力题(课本101页3题)

果汁题(102页4题)

(五)小知识

关于分数计算的起源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