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39W 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说课稿 篇2

执教者:程璐

地点:武汉市江夏区郑店中学初二(6)班教室

时间:20xx年4月30日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课稿 篇3

《一切都在运动中》选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A、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B、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运动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甚至运动或静止会与学生的前概念存在着冲突,以前一直认为是静止的东西,现在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也会变成运动的或者一直认为运动的物体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也可能变成静止。

三、说教学过程。

这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一谈话导入。在课前让学生先读一读刻舟求见的故事,上课伊始提问学生你觉得那个楚国人能找到自己丢在水里的剑吗?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那个楚国人因为不懂运动常识所以做出这么可笑的事,激励学生学好今天的知识。二认识参照物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先是让学生自学26页上的两幅图,找出并写出图片中运动的物体,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知道它在运动的。接着全班交流,接下来揭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再回到图中找参照物。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三是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第二个作用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在探究第一个作用时,首先我质疑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接着和学生一起分析书上的两幅图进而得出第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是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的。

四是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影响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参照物不同,结论也不同,首先让学生用滑板车代替行驶的汽车做模拟实验分析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动不动,然后分析书上的三幅图。进而得出结论。

五是演练环节设计了一道题。是让学生巩固练习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

六总结。设计了一道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最后点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完善课题。指出下节课还需继续探究。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设计。希望各位老师针对我的设计和讲授提出你的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选 自《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书中将善良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这部名著也是新课标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这部名著,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 说教学目标

《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躘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 说教法

1. 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

2 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

3. 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

五 说学法

1. 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

2. 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

3. 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4.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语。

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

2. 知识准备,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2)作者。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

(3)题解。

3. 整体感知课文。

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

4.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

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

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

5. 拓展延伸。

(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

6. 课堂小结。

7.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

《小圣施威降大圣》课堂实录

导语:《西游记》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作品。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情节,尤其是齐天大圣是我们很多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他就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超人奥特曼。许多改编自这部传统小说的影视作品,都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如果回归到文字当中,我们是否同样觉得兴趣盎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文本,感受一下文字的魅力吧。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 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 深入文本,品析情节,畅谈趣味。

明确了方向,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孙悟空学的本领,又向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派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都拿孙悟空没办法。这时,观音推荐了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题目简析。

课件出示:

请大家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师:文中有许多生字词,课下注释有的,请大家直接把注音注到文中,没有的,你平常也没有积累的圈出来,一会儿咱们一起解决。

师:大家都读完了,咱们先解决字词问题。

生1:翎 师:鳜鱼

生1:概括故事情节。

师:为什么齐天大圣那么厉害,却被二郎神逼得有点儿心慌呢?你从哪儿能找到依据呢?

生1:从第一段孙悟空看到自己的猴子猴孙被抓不觉心慌。

师: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孙悟空有情有义。

师:在孙悟空身上既有猴性、神性,也有人性。在作者的笔下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让我们觉得趣味十足。那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生动有趣呢?

课件出示:

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觉得生动有趣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生:孙悟空变土地庙,尾巴竖在后面变作旗杆。我觉得很有趣。

师:露出破绽让我们觉得有趣味,还有什么地方展现了这种破绽之趣吗?

生: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变鱼,一个变鱼鹰的描写。

板书:趣在破绽

师: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大小圣的哪些变化?

生:七次。

板书:趣在变化。

师:文中二郎神对孙悟空的称呼有哪些?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生:看不起孙悟空。

师:孙悟空无所顾忌,想变什么变什么。即使最低贱的花鸨。而二郎神却不愿意再跟他比。可见他自恃身份。这种性格上的反差让人觉得很有趣。

板书:趣在反差。

师:正是这种趣味,让我们对《西游记》爱不释手。我们今天着重对文章的趣味性进行品析,也正是希望大家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借鉴作者的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请大家试着描写一段同学间发生矛盾的情形,想想怎样写得生动有趣?

生:可以写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师: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一点帮助。下课。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与调整:

教材内容:本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7课。以制作“徐徐展开的画卷”为实例,主要介绍了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熟悉层的基础上,学会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是第三单元网站制作活动的准备课程。在本单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使用遮罩层,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材调整:为突出遮罩动画这一教学重点,方便学生学习,省去影片剪辑的制作,让学生在主场景,直接制作动画。

本节课重点:掌握遮罩层和遮罩的制作方法;弄清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本节课难点:理解遮罩的原理;掌握遮罩与遮罩层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经熟悉层的概念,掌握层的运用;能熟练使用矩形工具;同时掌握了Flash逐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的一般制作过程,对FLASH动画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⑴学习目标:了解遮罩的原理;掌握遮罩层建立的方法;明确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制作“徐徐展开的画卷”动画。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教法分析: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给学生自由想像和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自主的学习。通过分析源文件,理清遮罩动画的结构和制作步骤,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本课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学,主动练为原则,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遮罩的功能,

动脑探讨让遮罩动起来的方法。而且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和兴趣,设计教学演示,吸引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3、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传奇网络控制软件、自制课件、Flashmx20xx。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启发探究,层层深入学以致用,大显身手

个性展示,评价激励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环节入手,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两个有遮罩效果的动画:(课件)用动画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对象,分析做法,引出flash遮罩的概念,调动学生学习遮罩动画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启发探究,层层深入”环节。

(二)启发探究,层层深入:

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设计了3个版块

1、剖析实例,认识遮罩:教师演示自制课件。(课件)用生活中遮罩的原理,引导学生认知flash遮罩。了解遮罩的意义,认识遮罩的层次。

用一张纸与一张图片的位置关系,区别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用在遮罩层(或纸)上开“窗口”,观看图片的道理,揭开flash遮罩动画的实质。从而提出在flash中该怎样建立这个“窗口”的问题。

接下来“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2、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遮罩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自然迁移,从基础的静态遮罩效果的建立入手,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来突出这一重点的学习。

师生探究一:建立遮罩层、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

首先学生自主完成建立新文件、背景设置、添加图层的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熟练旧知识。

然后教师边操作点拨,学生边观察边总结现象

打开图层快捷菜单。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普通图层可以设置成遮罩层;

执行“遮罩层”命令,设置遮罩层。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层上的变化,分清遮罩层与被遮罩层;学会遮罩层建立与取消的方法;

拖动图层,交换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使学生了解遮罩层总是在被遮罩层的上面。

教学中用点拨的方法,给学生理清了思路。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课稿 篇6

这又是一节作业评析课,我在黑板上了写了一个大大的“赢”,因为这次作业很多同学把这个字写错了,我正在气愤、苦恼之时,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是一向勤奋的张锐同学,我示意他发言,”老师,我知道怎么记住这个字。”我心中一喜,请他快说出来。”我爷爷常常说,少说费话(亡口)珍惜时间(月)不浪费钱财(贝)做一个平凡的人(凡)那就”赢”得了人生。我就这样记住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充满生活哲理的语言,不但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又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是呀,中国的汉字奇妙无比,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你看,“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创造赞叹不已。

平常我们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它传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在生活中,不仅是我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我们人性魅力的展示。我想,如果结合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使我们的学生学好母语,了解汉字特点,感受汉字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就选定”我爱你,汉字”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资源与方法】

搜集阅读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上网查询、欣赏与学习相结合。

【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课之初,我采用生动有趣的猜字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了解汉字的兴趣。如:口中含玉确如玉(国),台下心实无心(怠)“二个口又是什么字?”三个口是什么字?四个口是什么字?五个口是什么字?六个口是什么字?七个口是什么字?八个口是什么字?九个口是什么字?十个口是什么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学生通过猜字谜,知道汉字是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的,孩子们这时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活动的主题。

“学贵有疑”,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你还知道有关汉字的什么知识?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在学生充分质疑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总结概括,产生了五个子课题:汉字的发展史、汉字对历史文化的作用、汉字之趣、汉字的书法艺术。现代人与汉字。

二、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古代孙武曾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在活动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有了计划,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工作 。

如:第二小组子课题是“现代人与汉字”他们制定的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4月15日

活动地点:社区内的各村

活动内容:1、调查在家的村民的识字量。

2、教社区里不识字的老人识字。

3、搜集错字行动。

成果展示:村民识字量调查表,易错字对比表

分工:组长:徐恒策;搜集资料:李主胜、田野、李煌宝

采访:吕棋;记录:田梦

指导识字的教师:全体组员

在学生制定好了计划后,我问他们:假如村里的人不想接受调查怎么办?假如老人们觉得自己老眼昏花,不愿跟你们学习汉字,你们将如何处理呢?这一问,把兴致勃勃的学生问傻了,于是,我告诉他们,制定计划不但要切合实际,更重要的是要设想到实际操作时的困难,并提前作好准备,学生们又互相演练起如何劝说他人了 。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找到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通过讲述笛卡儿创立坐标系的故事,激励学生敢于探索,勇攀科学高峰。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1)在给定的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找到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是全章的重点,在学习函数的图象时都要用到,因而要对这部分知识反复的练习和应用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及点的坐标特征。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展示激学”的教学模式,并辅助采用问题式、互动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我首先出示教室座位图,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会用有序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吗?”

然后我念几组有序数对,请对应座位上同学站起来并喊“到”。

借助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很快发现这些同学连成“心形线”,并产生浓厚兴趣!这时我作补充: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就借助坐标系,用方程表示了“心形线”,并讲述笛卡儿与他观察蜘蛛织网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故事。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并产生持续的兴趣。

(2)研读课本 自学探究

接着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本6.1.2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完成学案“复习引入”和新课学习。我下去检查督促,大家完成后我用多媒体精讲释疑。

(3)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

解答后,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每个活动由两个组完成,一个组展示,一个组补充说明。最后一个组总结,全班补充。讨论交流期间我下去督促指导。讨论出结论后,我鼓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纠正。我作适当的引导!

(4)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学案活动完成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学案上的当堂检测,增强竞争机制。并及时批改、点评、表扬。下课时收上学案,及时批改。

(5)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练习册6.1.2

选做题:习题6.1第4,5题

上网浏览《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阅读笛卡儿的传记,并搜索心形线的感人故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谢谢!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说理文。上完之后我觉得,此处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学的。

然后,我再自然过渡到第三段的学习,(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同时补充孔子的名言,更有力的说明拜能者为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补充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补充故事让学生谈看法,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说课稿 篇9

一、 说学生

《比的化简 》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比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化简部分,因此,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说内容

《比的化简 》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2、在形成猜想与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祥地中寻找快乐。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基础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五、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发现;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具准备:

情境图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三)猜想:如何化简比有谁知道?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时教学比的化简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化简我们知道:淘气和笑笑两人调制的蜂蜜水一样甜。把40:360化成1:9这个过程就叫比的化简。下面哪个同学能把刚才化简比的过程说一遍。

生说,师再课件出示比的化简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分析什么叫“最简整数比”。

2、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出: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师过渡:关于化简比,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呢?我们进行几道练习。

活动三:练一练

14:21 0.5:2.5 :

课件出示思考讨论题:

A、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

B、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 。

C、比的化简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1)生:练习,讨论。

(2)反馈,集体订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再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生3:回答讨论题第2、3题。

(3)回顾:关于比的化简的方法,哪位同学能完整地告诉大家?[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并验证新课开始前那位同学的猜想。

(4)质疑问难:学了今天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四、分层练习。

1、化简比。15:21 0.12:0.4 0.7 : 0.08 1: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联系实际:数数我们班的人数,你能发现有关比的哪些知识?

4、请选择!

(1)0.75:0.1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是( )。

A、7.5:1 B、75:10 C、15:2

(2)比的前项是8,后项是2,比值是( )。

A、4:1 B、4 C、1:4

(3)4和它的倒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A、4:1 B、1:4 C、16:1

5、(灵活题)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