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范文 > 实用范本 > 论文 >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51W 次

论文摘要: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物流业的发展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障碍。作为教育的“输出端”,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进入了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教学,物流教学体系,物流教学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与目前的教育状况

近年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理念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各地区掀起了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的高潮,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物流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核算,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7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到226亿吨,增长11.8%,高于GDP的增长水平。2008年虽然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但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货运总量达到245亿吨,增长9.3%。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快捷通畅的物流服务,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O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l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人才匮乏的缺口尤其明显。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占全国服务业人数的5%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将近有1500万个物流人才岗位。截止2007年初,全国能够提供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大约有50万人。即便从2000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规模日渐扩大,但是这样的人才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伴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呈现持续性增长。有预测,2007年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仍会保持求大于供的态势。但是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如何能很好的为企业所用,值得进一步探讨。从目前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中了解到,很多高等院校的物流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高层次和多样性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受挫。一方面是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是不甚理想的就业现状。在求职过程中造成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

二、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大量的物流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纷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06年开始设置物流专业,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向其他同类院校学习,修改和完善教学环节,志在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然而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稀缺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队伍,然而物流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型教师太少。本人所在的系,不少从事物流教学的老师是半路出家,由交通运输或者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也有一些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出校门就从事物流教学。他们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从事物流的操作和管理,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比较平面化,对学生讲解起来难免就“空对空”,没有实践经验,对于物流的相关业务流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往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l0%,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比如《物流项目管理》,大多教师要么懂工程项目管理,要么懂物流管理,而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二)专业教材选择不当,技术教材相当滞后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很系统化的理论,不同出版社的物流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系列的物流教材也会有系统性不强、内容重叠冲突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教材规范性也不强,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教材只是采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改编,存在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如果学校或教研室再不加强教材的甄别和挑选的话,就容易造成教学体系混乱,教学质量无从保证。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相互抄袭严重,质量不高。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比如,在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内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三)授课过程理论教学太多,实践教学较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口头讲解,有的时候会在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而且就是在实习中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安排,管理松散,敷衍了事,使实习沦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和专业要求严重脱节,造成了物流专业建设的积弱不振,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进人物流行业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也进一步制约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国内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等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同样的一章。其次,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专业基础课到大二第二学期都没有安排,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上缺乏连贯性。

(五)教师授课过程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采取电子教案和案例讨论的形式,而且不少教师误以为有了课件课就上的生动了,穿插了案例就说明内容讲清楚了,所以往往采用大量的案例,结果把案例变成了象教材内容一样枯燥无味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自带趣味性不足,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性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堂上基本提不起兴趣,导致逃课,迟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普遍。

三、合理组织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物流教学体系的完善

1.切实加强物流师资建设

要把高职物流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就应该痛下决心,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里主要有两个强化方向,一是引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以及“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作客座教师,多邀请有一定成就的物流明星到校园讲座。或者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担任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像《物流方案设计》之类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教师任教。由于企业人员具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讲授的真实案例将会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受益匪浅。二是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是参与现场的流程管理,或者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为期数月、半年甚至一年的顶岗锻炼,也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专业资格考试等。

2.明确人才教育的定位层次

加强对物流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科学规划、正确定位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对学生“人格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也特别重要。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机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3.构建完善的物流课程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规划。围绕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调整和建设。尽量避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重复性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要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不要出现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已经上过了,再来安排《配送管理》课程的情况。

4.加强物流专业教材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专业,缺乏现成而完善的教材,因此,就要求我们做好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使教材既要有针对性,解决我国物流管理落后的现状问题,又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根据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及能力,有的放矢的建立物流管理理论体系,通过系列教材的编写,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比国外物流理论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或者教学系应严格挑选专业教材,统筹规划,先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确定好每门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知识空白及重复讲授。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尝试着组织自己的专业教师从事教材编写,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方法。

5.利用协同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和学科的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顺畅。教师要以物流与供应链知识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分享融合到教学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由于物流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采用一套有效的研究型拓展学习方案也是以后教学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物流教学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作为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鉴戒。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教学实践中摸索。作为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首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上谈谈一些心得。

1.引导学生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大多学生对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仓储与运输上,总认为,物流专业学的就是管理仓库和运输管理,以后的就业不外乎仓库保管员或货代业务员。这样狭义的理解物流专业,使得在学习中仅仅学习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就认为学好了物流的课程。同时,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学生很难有内在的驱动力来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着重让学生了解物流除了仓储和运输,还有一个很多重要的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等。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点,对于喜欢营销的学生,将物流与服务营销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作为现代典型的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注重的方面以及物流企业的营销内容。而对于有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物流信息管理的学习。课程考核也不宜单纯以卷面考试来决定,应逐渐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如学生平时的参与度、作业情况、实习及论文水准等,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和投入学习的状况

3.层次性教学

现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到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货代管理等一些基本操作与管理,进一步讲授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的课程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着重讲解与物流组织有关内容,如,精益物流、六西格玛物流、物

流组织的绩效管理等。然后利用供应链管理的讲解将之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课后学习企业ERP以及APS(高级排程计划)等与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4.加强物流装备和物流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

由于大多物流管理的学生都是文科学生,长期对理工科学科学习的忽视和逃避,养成了对理工科类的知识恐惧感和神秘感。而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大多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的管理的人员,都必须与设备打交道,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由浅入深地展示与物流有关的装备,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从物流的公属具到信息识别设备,从一般的物流企业的装备到食品企业的物流和生产装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参观和实习中可以容易的将实物与概念相关联,也有利于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现场管理。基本的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认知是物流学习的基础。

5.直观性和鼓励性教学

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上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我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我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通过一年的教学,基本上能够给一年级的学生灌输一种物流的总体理念,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大多本科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学习目标仅停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水平,而象对于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成长为一名物流行业的专家,要想从事高层次的物流工作,如物流与供应链咨询等,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优化理论,为将来自身素质的提升打下很好的基础。

6.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

比如,在讲解自动化电子货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因此,有学生就每个学期买教材所遇上的问题,设计出一个利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有总线控制式的,也有利用FRID技术的。这样,加强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活学活用。在物流信息管理教学上,大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欠缺比较大,学生们仅仅乐于学习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而不敢也不能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采用基于EXCEL的信息管理软件,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

其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实践教学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物流人才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恰恰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对于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来说,加强实践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于以物流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1.课堂教学中实操运用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显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参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团队式学习”和“项目参与”方法,让学生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掌握中。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要求学生多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多参与物流论坛的活动和建设,就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既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中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真正参与物流管理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通过实地参观或实物图片展示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港口、码头、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

4.校内模拟实习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投入适量资金,构建物流实验室,并且购买相关的物流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报关业务代理、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装卸搬运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实习过程中要保证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

5.校外生产实习

即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校外生产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应该说是教学环节最好的一种方法,需要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为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

6.撰写论文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问卷调查、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答辩,可以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我校高职学生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答辩合格才准许毕业。

综上所述,面对物流人才的紧缺,高职院校肩负着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波.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2 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案例集[M].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 高和鸿,郝建彤. 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

4 白世贞,陈化飞. 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2004,(5)

5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2006,(2).

6 嵇成舒. 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 陈兴威,李瑞东.高职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 维普资讯

8 蒋伟,孙红菊.合理组织高职物流教学,提高物流人才技能络捷斯特物流教育论坛 物流技术2008年第27卷第9期

9 王晓蜀. 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 现代企业文化 20(0总8第年第911期5期)

10 汪长飚. 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8月·下期

11 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