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23W 次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终于都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有为人增加烦恼和减轻烦恼之分。而这确实是一部令我烦恼,令我思考了很多令人烦恼的问题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1900没有出生证明,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许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是一只落入凡间的天使。他有最清澈的眼神,最清澈的琴音,最清澈的心。1900的一生大概注定在弗吉尼亚号上度过,现实世界注定容不下这份如此彻底的清澈!随着炸药爆炸的一声巨响,本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师结束了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回家罢了,除了这个纯真得像孩子一样的人以外,还有谁能乐呵呵地想象自己在天堂里用两只右臂弹琴的景象呢?

曾经认为1900的不肯下船是一种软弱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然而,其实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纯洁性的坚持。1900对名利的不屑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他从不为虚名弹奏哪怕一个音符。其实他都知道,站在楼梯上的那刻,他看不到自己的音乐的存在,他知道一旦离开了这条船,他就再也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1900,他就再也弹不出那直面灵魂的琴音了!

诚然,对纯真的坚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然而这极端的浪漫主义只能是一幕悲剧。那份倔强的清高,那颗不肯向世俗低头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只会落得一个不知好歹的骂名。真是个可悲的世界啊,最美妙,最纯洁的琴声偏偏没有容身之处,这不是1900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嘭”的一声,这来自天堂的乌托邦也随着破旧的弗吉尼亚号灰飞烟灭。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脱离了现实的艺术就像没有脚的小鸟,像没有根的鲜花一样,难以生存。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1900也一定要死去,精神上,或者肉体上。他选择了以身体上的死亡来保持精神上的永生。

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吹小号的胖子,他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艺术只是他谋生的工具,为了钱为了维持生活能卖掉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康恩牌小号。假如说低价出售小号是一次向现实的屈服,那么乐器店老板把小号送还胖子则是一次艺术的胜利回归。

沙翁真的很伟大,我发觉很多东西最终都归结到同一个问题上: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我们都是游荡在梦与现实之间的孤魂,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归宿。太理想的不是人,太现实的也不是个人,可是没有人会欣赏像胖子一样的平凡人,就像胖子把与1900一起在船上度过的时光视作此生最珍贵的回忆而不是其它平凡的生活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着对浪漫的向往,但同时又不能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一面,我们的心中只有那永无休止的搏弈而没有胜负。

虽然1900是个饱受争议的角色,但请记住,他只是一个角色,这也只是一场电影,导演给我们的一场浪漫的梦,而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朱赛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钢琴师》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邮轮上的婴儿,由一个黑人船工丹尼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他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传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长于船上,他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与陆地无缘。

1900从小在丹尼细心的关怀和善意的谎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长。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1900一次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

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他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

后来,1900有机会登上城市,但是最后他却放弃了,当他看到又边界的城市时,他说道:“我出生在这艘船上,在这里,世界流动,每次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无法超越从船头到船尾的空间。你弹奏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没有边际的键盘上。对我来说,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长的旅程。是一个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种太强烈的香水。是一种我无法弹奏的音乐。请原谅我。我不会下船。让我回去吧。拜托了。现在,朋友,请你试着去体会,试着去体会,如果你可以。眼中的整个世界。美丽,可怕。”一艘轮船是他的一生;一架钢琴,是他的一切。

1900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这种平凡的伟大,最难能可贵,这也带给我们思考,面对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时代,我们也会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对不顺的处境时,我们能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我,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只有勇敢追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才能不忘初心。

故事的最后,游轮废弃,被装满了炸药,有机会逃跑的他,却选择了留在船上,麦克斯的劝说也无法使他回心转意,在巨轮炸毁的前一刻,1900双手灾凭空弹奏,这个落入凡间的天使要回归天堂了。

1900虽然死了,但他避免了被世俗玷污,被磨去棱角,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也应该如1900般追随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世俗所诱惑!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除了船之外,他的另一个心锚是钢琴。沿途的风景,过往乘客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过去未来以及他们到过的地方,涌入他的视线、脑海,而他转头又用一种奇特而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钢琴。船可以说是他物理、位置上的锚,而钢琴则是他心理、精神上的锚。船是他的家,钢琴是他的存在方式、立身根本。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和钢琴上,所以他能心无旁骛,专注于弹琴,享受弹琴的乐趣,并不分贵贱向各色乘客演奏,让他们深受感染。

在这样的心性之下,一九〇〇的钢琴弹得如何呢?为了彰显电影主题,表达电影创作者的价值倾向以及对于这种心性的赞许,电影里特地安排了一场钢琴对决,由一位号称“爵士乐之父”的岸上首屈一指的钢琴家向一九〇〇发起挑战;结果自然是这位钢琴家败北,而一九〇〇酣畅淋漓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他纯粹心性之下所能达到的高超技艺。这场对决也算是电影的一个小高潮,让观众着实“爽”了一下。

上述种种让我联想到康德,一九〇〇的船和钢琴,就如同康德的葛底斯堡小镇和哲学,令人仰慕不已。

当时,凡是戏剧都少不了冲突。一九〇〇的心性也遇到过挑战和考验。他在邂逅一位让他心动的姑娘后,就想过要下船,去追随这位姑娘。但是他在下船的舷梯上看着岸上,踟蹰良久,最终还是没有走下舷梯。电影在这个时候没有向我们展现他没有走下船的原因,而是在最后船要被炸毁、一九〇〇面临生死抉择这样尖锐冲突的时候才说了出来,让我们对一九〇〇的坚持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因此把电影推向高潮。这个高潮部分一九〇〇说的话,简直可以当做格言,我以前就温习过很多遍:

当年,我踏上跳板,不觉得困难。我穿上大衣,很神气,自觉一表人才,有决心,有信心。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看见的,而是因为我所看不见的。岸上连绵不绝的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只有88个键,这并不是无限的。而此时你就是无限的,在有限的琴键上,你能演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这样,我应付得来。

一旦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这无限大的键盘,凡人根本弹不出任何音乐,这是上帝才能弹的。

上了岸,何从选择?如何选一个女人,选一间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处风景,选一种死法。所有这些问题向我压过来,漫无止境。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始终超不出船头到船尾的范围。在这有限的钢琴上,你能演奏出幸福快乐。

岸上?对我来说,岸上就像一艘太大的船、一位太美的女人、一段太长的航程、一瓶太浓的香水,一支我弹不出的曲子。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最终,一九〇〇以这种决然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初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就还未完蛋。问题是,谁也不相信我这故事。”没错,一九九零的人生经历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维珍尼亚号轮船内的钢琴上,被一个船员偶然中发现并收养。船员给他起名叫做丹尼·博德曼·TD·林蒙·一九九零。前面的是船员的名字,一九九零是那一年的年份。在一九九零八岁的时候,船员在工作的时候意外死亡,一九九零又变成了孤儿。八年,船员为一九九零编制了一个纯洁,美好的童年。我想,这也赋予了他洁净的灵魂,造就了他纯粹的生命吧!

电影的画面总会定格在一九九零淡蓝色的眼眸上,他透过船舱的玻璃,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从孩童一直到成年。他若有所思,却不能被猜测出眼神中到底藏着什么,他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怅然……

八岁之后,他的音乐才能逐渐展露出来,凡是听过他弹奏钢琴的人,都觉得他是上帝派来的,专门为有幸上船的人演奏。一九九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分,也从一开始就被安排好了一生的宿命。在这片海洋上他弹着钢琴,直到与维珍尼亚号一起消失。海洋、船、钢琴、一九九零,冥冥中自有定数。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在好朋友麦士劝他离开维珍尼亚号去大陆发展的时候,他丝毫不为所动。他的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维珍尼亚号,和它一起经历四季的变换。然而,当爱情降临时,他也想勇敢地走出去,为心爱的女孩子登陆。可当他走到楼梯的一半时,他忽然停住脚步,望着眼前陌生的城市,眼神里流露出未知的情感,是畏怯,还是恐惧?或许世人永远不能理解他,就像不能理解上帝的诗篇。最终,他回过头,眼神坚定,一步一步走上船来。他的眼里,容不得拥挤的城市,他的心里,只有纯粹的音乐。

多年后,维珍尼亚号已是一艘即将被炸毁的破船,麦士得知消息后上船去找一九九零,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结果,他仍旧坚持着,不肯离开。如他所言,外面的世界太广阔了,陌生得让他害怕,那些城市里的街道无边无际,就像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一样,没有尽头,让他感到恐惧。他宁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给自己一个尽头,也不愿意茫然无措地面对一个无边无际、无所适从的生活。

就这样,他生于船,死于船,从未离开过维珍尼亚号,也从未离开过他的音乐。船爆破前的那一刻,他腾空弹奏着乐曲,仿佛面对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熟悉的航行。

最终,他与维珍尼亚号一同消失在苍茫的海上。他最后的希望,便是天堂能有钢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我觉得《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在电影院放,以前为啥不放呢?被禁?为啥啊?这样的片子,又有什么理由被禁呢?

不用纠结这些,还是多关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当然了,我作为一个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剧情。说到剧情,我特别佩服这个片子的编剧、导演。佩服编剧,是他把故事设定的特别完美,从一个官方都不承认的人的历程,从被人捡到,到取名,到天赋被发现,弹琴,中间还有爱情,这样的故事。

佩服导演,是这样的故事,他用了两个视觉的感觉。一个是从1900这位伟大的钢琴师的角度来经历这一切;另一个视觉就是寻找钢琴师的小号手,姑且叫肖恩吧,因为他的小号是肖恩牌的,他真实的姓名我还真记不住。

看到最后,钢琴师还是选择留在即将炸毁的船上,我觉得整个片子就提升了。反正我看到那儿,特别感动。那个船,可以理解为是钢琴师的故乡、故国,毕竟从他的时间跨度来说,肯定是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嘛,不管这个故乡是多么颠沛流离,不管官方是否承认他,他眷恋这个故乡,愿意与之共存亡。他站在下面,肖恩站在台阶上,位置略高,他仰着头,描述他缺胳膊短腿去见上帝的时候,真的特别感人,有种哀而不伤的惆怅,看得我内心唏嘘不已……

故事当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种含蓄、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段爱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来,他其实一直都有丰富的感情,他总是如同旁观者一样,看着船上的人。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来编写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终于,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干净、纯洁、单纯的姑娘,他心动了。就有了这部电影比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经想过要离开这艘船——当然我把这艘船理解为主角的故乡、家国。

我最喜欢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乐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电影最大的高潮,钢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乐,没太在意这些音乐、弹奏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无招胜有招的,这个金庸的令狐冲已经很极致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最喜欢的关于弹琴、音乐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带着肖恩在颠簸的船上,钢琴的滑轮被打开,他们随着钢琴的滑动弹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钢琴曲,像极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开了船长的寝室门时,都是那么轻松、自然、又让人有种青春恶作剧的快乐。

看完了,我都要感叹:我啥时候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能有这么缜密的故事情节,从朴素的情节里凸显出不同人看有不同体会、感悟的“故事”呢?也许还是来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炼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

曾有人言,美国电影善于创造奇迹。如果说《阿甘正传》是巧合的奇迹,漫威英雄是热血的奇迹,那《海上钢琴师》便是诗意的奇迹。

何为《海上钢琴师》的奇迹?这世界上天才千千万万,难得的是美好逝去时对我们心灵的直击与触动:遗憾的味道,遗忘的音符。

当我看1900,我看到了什么?孩子般的执拗,还是骨子里漂泊一生的孤独。仿佛跨越了古典之殇,他是再世嵇康。“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身为魏晋琴师,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正如1900所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不幸的是,嵇康与1900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都终为他们的谢幕埋下了祸根。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铺天盖地,弹进众人心里,弹毕,嵇康从容地引头就戮,时年叁十九岁。“他”以心为弦,以身为琴键,坐在布满灰尘的车间,不吃不喝也高贵得像个王子。承担他的是汹涌与平静共存的美丽神秘大海,面对不可挽回的命运,一张破碎的碟盘唤醒往昔,奏鸣,在大爆炸中,1900向死而生,没有太多人难过,但没有人会高兴。

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宁愿氐惆尘封,不愿抛却纯真。在鲜花与诟病当中,人们总是嘲讽着这部电影的琴艺只是围绕着表面的“唯快不破”,而选择性地忽略故事中遗忘的凄美。

你未曾漂流过,却一直漂流着;你或许未曾孤单过,却始终会感到孤独;你从未停下脚步,却从未曾离开。1900的懦弱,懦弱得真实。“比起奔向未知的茫然,守着旧梦湮灭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

又有谁能说,泯然于世不是理想的一种,成也大海,败也大海。若以世俗的眼光论处,为何要将陆地的重量强加在一名海之子身上?他所不见的无数种选择,他所见的只是一种选择:回到船上,再一次从船头走到船尾,“世界从身边经过,但只有两千人一次……这才是我生活的陆地。”

义无反顾。

大概是早已阅尽,最后在人群中都已无法找到一席之地,因为他是连耶稣都要问他是谁的一个传说、一段故事、一串音符。叁十年来,在船上他对世界冷眼旁观,却得其神髓。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哪怕一分离就是永别,一遗忘就是永远。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有一个人,因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莲山>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听到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我们的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9

这部电影闻名已久,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评分很高,推荐的人也多,只是自己一直没有观看的欲望,今天突发奇想利用午休的时间看一看,到底这部电影好在何处,令那么多人喜爱。

《海上钢琴师》主要讲述了一位从船上出生的小孩,被他母亲遗弃,后来被一个火炉工给收养,但从小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对钢琴能够自学成才。记得主角那时候才7—8岁,第一次弹钢琴,便将头等舱的乘客和船上的船员给震惊了,从此这艘从欧洲到美国来往的豪华游轮上多了一位钢琴师—称为海上钢琴师。因为是被人收养的,而且时间很特别,最后被取名为1900,后面也一直被当做称呼。主角就这么一直在船上生活中,从出生在船上,一直到他声明卓著,这期间他从未下过船,唯一的一次,已经做好准备下船,最终半途而废,就差半个船梯,就下去了,但致死也未下船。一直到船被炸毁那一刻,他仍然坚持不下船,认为自己属于这条船,只有这艘船上,弹奏着钢琴,自己就有活着的意义。在自己看来,主角确实属于这艘船,他的音乐也只能那里表达出来,如果上了岸,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如同在最后,他自己所言

在这艘船上,只有船头到船尾的距离,是有限的,但是下到一半的船梯,他看见了那座城市不断地向远处伸延,包含一切,除了尽头,无数的街道,每个街道又有多个道路,我看不见尽头,我知道哪里是尽头,但是不知道。

钢琴有有限的键,只要自己可以创作,可以有无限的音乐。

这部电影一个琴技决斗的片段,令自己热血沸腾。随着主角一直在这艘豪华游轮上,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琴技被无数人称赞和吹捧,名声斐然。这时候有个爵士乐的创始人,听到主角的名声后,当做媒体面前表示很不屑,一个从不下船的钢琴师,会有多高的弹琴水平,这个仁兄不惜在媒体面前大肆宣传,口出狂言,要上船挑战主角,将其按在地上摩擦。他们的琴技切磋,在自己看来,是最震撼的一个片段,20分钟的钢琴表演,令自己沉醉其中。可能自己对钢琴了解太浅了,在主角第三首曲子弹奏之时,自己同电影中听众一样,被它深深地吸引,音乐的魅力如此之大,此时此刻也希望时间永远停止,这一幕即将载入史册。

在我看来上天给了他音乐天赋,也给了他胆怯的心,不愿尝试下船,也许他再次见到那个女孩,就会大胆地上岸了,最终会过得很好,可惜是假定。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里是没有自由,出去了,心飞出去了就是自由,对1900而言,在船上是自由的,上了岸反而会是监狱。与好朋友聊完人生最后一次,他乐观地对待接下来的炸船,感觉很平常,就像一次告别而已,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这段人生,唯一犯愁的是能不能继续弹钢琴罢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

故事得从一艘名为弗吉尼亚号的轮船开始。一位在船上工作的黑人技师,偶然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位被遗弃的婴儿,黑人技师收养了他,并为他起名:1900。后来,黑人技师意外死去,1900就一直生活在这艘船上。这位被遗弃在钢琴架上的孩子,与生俱来便有非凡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地弹起钢琴,成为这艘船上的钢琴师,无论是哪位乘客,都为他的弹奏迷醉。1900与音乐生命的融合境界之高,在与爵士乐的创始人竞比技艺时,惊人胜出。这位音乐天才,如果走上陆地,将会是著名人物,但是,他一生都没有踏上陆地一步。后来,弗吉尼亚号在航行中撞破了,走向生命的尽头,没有利用价值的这艘船将被炸掉。1900躲在船上,他的好朋友麦士劝他下船,他依然没有走下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双手在空中弹奏着,随着爆炸声,1900与弗吉尼亚号永远在世间消失。

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师为什么一生都不愿到陆地上。“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我之所以走了一半停了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1900看不到陆地的尽头,而只有钢琴,他能触摸到有限的琴键。城市没有尽头,其实,没有尽头的是人心。

给我震撼的不是1900演奏的高超技艺,是他那带着思索的神情。他沉默寡言,总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听着,那些属于别人的喧哗、别人的起舞、别人的快乐、别人的忧伤。但是,他的旁观者姿态却将人们都看得仔仔细细,他懂得解读那个***绝望的眼泪,那个小伙装扮上流人物的紧张,那个谋杀亲夫的贵妇的奸恶惊慌……他身处的世界窄得可怜,只有海只有天,但是,他什么都明了,在他手指间所表达的,就已经是人类最宽大的内心世界。

随手拈来的钢琴艺术,与其说无师自通,不如说和是失聪的贝多芬一样,泯灭了技巧的培训,丢开了规矩的羁绊,奏响生命,震撼灵魂。一个没人收留的弃婴,不会有人教他文化,他不知道艺术的概念;一个被爱收留的弃婴,有一双大手的温存,他知道生命的沉沦。我们不能用坚持艺术理想坚持个人追求这样的俗世概念来衡量一个深深眷恋着过早遗失了温存的孩子,这双曾经用来举着书读给丹尼爸爸听的小手,从丹尼海葬的那一刻起,就敲击着琴键唱响了孤独的灵魂,就在琴键上开始了不停的追寻。直到他确认,他们再也不用离分!

罗丹说过:“艺术家只要写出所看到的就行了,不必多全求。”《海上钢琴师》的导演写出了1900的“看不到尽头”,只看到了与人肉体的近距离。但是,对于他那般的灵魂的纯洁,距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只能在这展现的画面中感到一点沉重,一点无奈,我们不能像1900那般一生没有踏上陆地,我们的灵魂只能托付在 “城市”栖居。所以,我们高高仰着脖子,看着那些灵魂的追问,留下一地思考的影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1

清新欢脱的乐音挣脱出唱片的裂纹,消散于寒冬的萧条之中,小号手缓缓讲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个被发现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的婴儿,从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

他无师自通,少年成名,曲子过耳不忘,在一举击败摇滚大师后名声更甚,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天才,到了陆地上,他将是乐坛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最耀目的新星。人人都在劝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几小步而已。”他没有反应。我不由得好奇,生于船,长于船,一年往返大陆不下百次的人,究竟是否向往陆地?

当他与小号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讲他曾经趴在舷窗边,望着下船的人们渐渐消失在新奥尔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雾中,那些身影变得朦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痴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辉与痴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稳定的陆地,至少,曾经向往过。

他也曾收拾行装,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陆地,星罗棋布的街道小巷,工业化散发出的滚滚浓烟,遥远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伫立于舷梯之上,凝视着这块陆地,良久,他转过身,摘下礼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头顶,无边无际的蓝色中,有海鸥掠过。

一开始,我将他的行为理解为害怕,他在逃避他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踏足陆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说:“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意识到他或许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身处之地有多么宽广,而在于心灵是否有地方安放,让自己真正安宁,而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陆地虽大,却不是他的归宿。

后来,小号手在废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谈及为什么不下船,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也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亚号即将爆炸之时,他坐在水沟旁,手指摆动,弹着无形的钢琴,他嘴角扬起了笑,扬起了他的倔强。

1900涵盖了太多的浪漫与情怀,对内心的执着,远离尘世的安宁,单纯的人性,自由而孤独的灵魂,这些乌托邦式的情怀,在置身于现实之中的我们看来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内心渴望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1900。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在锁链之中。”而1900正是挣脱了枷锁,勇敢奔赴大海,他坚守了一种普通人或许能够理解,却只能远观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来实现,而是用来铭记的,它让我们的生活还留有一个朝上的方向,在低头赶路之余,给自己保存一些仰头的可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

我知道那是一个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闯不进也走不出,他是在云端的舞者,有着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独的,他的内心比我们任何人都强大。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无法脱离于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湮灭于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们,众多的人不都处在这样的矛盾和孤独中吗?但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永生?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我们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最后就是现在这般丢掉了个性,只能在无数的经典中得到共鸣,借助艺术寻找同感。

进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轻轻踏上云端……

好的电影里总是会有好的音乐作为背景,收藏了片中的几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个时候、那个女孩,还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与一个叫“爱情”的词语有关。差一点,1900为了这个女孩踏上陆地,可惜的是最后踏上陆地的还是只有那张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还有片尾1900那段经典的台词,共享:

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

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xx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

《海上钢琴师》已经看完好几天了,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写点儿什么。很喜欢这部电影,甚至为之落泪动容。它没有凄怆的爱情,没有战争,似乎没有一切应该让人落泪的东西,但我却还是落泪了,虽然它没有一切看似噱头的镜头,但编剧却用他的笔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多年来从未曾消失的感受。遇见知音而落泪,因为有人了解自己的内心而落泪,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不必去考究生活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空穴来风的名为1900的人,甚至空穴来风的就成为了钢琴家,这个不重要,逻辑和理智不必总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至少我一直这么认为。人们会因为理智和逻辑生活得更好,但却因为感情才会生活得更有趣。

1900生于一艘船,死于同一艘船。他用他的方式,看待这人生。看待陆地与海洋。重要的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有一个一触及到的梦,但他却从不去触摸。电影里,也许导演读出的含义是,1900觉得陆地是他无法演奏的钢琴。所以,他拒绝登录。他只想弹奏他能控制的海上的钢琴,而不想去触及那阡陌纵横的陆地之琴。但我却觉得,除此之外,编剧还有另外的想法。

咱们这些人,谁又不是1900呢?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人,是生活在船上。而咱们,生活在陆地上。咱们莫名的来到世界上,总有一天,还要莫名的离开。咱们生活在这个纵横捭阖的世界里,世界很大,咱们的领地却很小。咱们尽职尽责,战战兢兢。咱们居安思危,谨慎从事。为人子时,做乖孩子;为人父母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剩余的一点,咱们要奉献给自己的工作。咱们的一生,就在这样的几个角色里,分别度过不同的幸福和努力的时光。咱们遵守家规,校规,公司规矩;然后,咱们要求孩子重复一样的道路,周而复始,万变不离其中。

我就是这其中一员,这一切,并非埋怨。只是陈述。但我会问自己,如何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实是,我从来未曾想清晰过,到底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时间变了,我也变了,咱们想要的,也跟着变了。我想也想不清,所以我就永远的继续的想。在未知的思绪里,有一点我却很清晰,我一直有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美丽的梦。如果咱们都无法真的过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生活,那么,我要把它存放在我思想的角落里,或者有一天,通过文字去实现,通过一本书,一本哪怕是耗尽我心血的书,把我所有的美丽愿望,编织在其中。1900用钢琴演奏他所有的思绪。而我,一直曾经希望,能用文字,寄托自己所有的梦想。所以,当我看到1900能终生都坚持自己的一个想法时,禁不住为之流泪。那近在天边的大陆,那个有着他心爱的人的大陆,他永远只是去想象和回忆。他牺牲了一些东西,成全他的一些梦想。而舍不得牺牲的咱们这些陆地人,自然没有成全之事。

《海上钢琴师》,让我想到自己多年来存放心底,却从未去登录的地方。如何付出和努力?如何放弃才能成全?终究有一天,时间会给出答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这是他给出的回答。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们的世界看,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们一路走来,一切自然而然。我们已经习惯被身边那些繁杂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简单的日子。而对于1900来说,岸上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在船上,那些所有关于音乐的不纯动机都被隔离,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理解。他可以随性去读眼前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用琴键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乐。他从来不用因为指挥的哀求而让自己违心地弹奏那些枯燥无味的舞曲,他永远可以弹奏自己的格调,然后让那一群人跟着自己舞蹈。

电影的最后,1900没有走下那艘游轮,湮没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在我看来,这个意大利电影讲了一个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过,说是故事,也许还不如说是心愿,一种不顾一切的对纯粹的追求。

我觉得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有一种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海上钢琴师》,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我们中国把那种人人都会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梦,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则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条叫做弗吉尼亚的游轮上。作为一个人,他的附属关系被减到最少。没有生日,没有身份,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社会纠葛,也没有性冲动,没有发育烦恼……他什么都没有,但碰巧是一个天才,碰巧是最虚渺的音乐的天才。他活着,却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爱过一个女孩,但止于凝视,至多是黑暗中轻若鸿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轻盈地、洁净地、无邪地、忧伤地,悬浮在无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个像《Lolita》(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那个忧郁而变态的中年男人,他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嘴角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游戏一样的微笑。还有,他也讲粗口,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玩弄人生的自恋狂。他真是干净的。

但是,当人生被减去得太多,就会失去还原真相的能力。我总是害怕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我害怕它们破坏生活的根基,轻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须的杂质。它们把一些罗曼蒂克放入人们眼中,同时偷去一些朴素。

罗曼蒂克就是充满巧合。罗曼蒂克的优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们那一脚深一脚浅的人生里,却没有办法去维持这种平衡。

二战后,残破的弗吉尼亚号将被爆破,但1900躲过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当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倾诉了自己对陆地与城市的恐惧,解释了他将与弗吉尼亚赴黄泉的打算。

我想,也许不要让他讲这么多话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这个人,难道真有人知晓他在生命的终点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解释清楚么?

我的设想是,1900始终没有出来与康恩相见。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从船窗玻璃露出一贯微笑的脸,朝这个世界挥手作别。康恩也早知道他不会出来,他只是设想了几种1900可能对他说的话。这样,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虚渺轻盈的质地呢?可是,康恩是个太笨的朋友。这个小胖子,总是激动万分的鼓动1900下船,列举了陆地的千般利诱,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吓坏了1900。要我就不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