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文学库 > 实用文范文档 >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31W 次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科学下册 浮力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

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篇二:五年级科学下册_浮力教案_教科版

【教学背景】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之前,学生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内容的学习对物体的沉与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假设、质疑、提出科学问题,乐于参加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活动,学生的困难在于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理解物体在水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反之下沉。

4.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与观察,推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2.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浮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的乐趣。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刻度杯一个,小球一个,细线一根,测力计一个,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吸盘,毛巾一片。

【教学过程】

一、以一个故事引入课题:浮力,并板书。

二、观察小球在水中的状态

1、观察小球浮在水面的情况,明白受到哪些力。

2、明白浮力与重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感受浮力:

1.分别把小球按入水中不同位置,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

2.通过感受和观察,探索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通过感受和观察,明白体积与浮力的关系,是本课开始的基础,为继续探索浮力的秘密打下基础。)

四、测量小球的浮力:

1.把浮力的测量大致分三种情况(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

2.学生测量小球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浮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浮力及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分析由之前由感受和观察而得出的推断,进一步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

五、总结:

1、物体浮力大于重力,则上浮,反之则下沉。

2、浮力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反之越小。

六、拓展生活。

浮力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能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让科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教学反思:上完《浮力》这一课,总觉得不完美有些遗憾,这时就想起不知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教师总是在完成一件不是很完美的事。这一堂课,我用刻度杯盛上水,在刻度杯里放了一个小球,让学生轻轻往下压,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再把球全部往下压,再说说自己的感觉。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用更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物体浸入水中体积的变化而致浮力的变化,再而感受浮力与体积的关系。这一环节一定要彻底让学生有所感受,只有这样,之后的环节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