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蝉》教案及反思

《蝉》教案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24W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蝉》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文中的拟人句。

《蝉》反思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