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卖炭翁》教案(通用5篇)

《卖炭翁》教案(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7W 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卖炭翁》教案(通用5篇)

《卖炭翁》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2、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卖炭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观刈麦》问题导入。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一)“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夜来城。。。。。。冰辙。

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愿: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案 篇3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卖炭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口称敕()

[答案]niǎnpiān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案 篇5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