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78K 次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思想概述

理气论

动静观

格物致知论

心性理欲论 

三、学习卷104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四、学习卷116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学习卷119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在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仍须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去年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9月份的三鹿奶粉,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六、小结

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人间词话》 

附:      读书一定要读到不忍放下的时候,才算是品出书中真趣。如果读书数遍,大致知道它的意思就满足了,想另外找书看,那是对这一卷书还没有弄懂它的旨趣。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使用它就更加明白事理。只要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就能看完很多文字,推究很多道理。(如果)只是懒散倦怠,那么精神自然是昏乱不清醒,就这样昏愦闭塞不明道理,多么可惜啊!

        译文:问:“平时遇到事情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时,却被人的欲望吸引了去,事情做完却后悔,怎么办呢?”回答说:“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这种情况,最要紧的是帮他洒扫收拾,才能拥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道应该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个物吸引着(我),自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等到走到前面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却又产生后悔。这就是天理人欲交战的关键。定要在遇到事情时,就把(它)克制住,不能随便放过。这必须首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如果是(具有)上等智慧的圣人的资质,不用努力,自然心存天理(按它)去做,不会被人门力,自然心存天理(按它)去做,不会被人欲控制。如果是资质次于圣人的贤人,在遇到事情时本来不会出错,只是事先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他)然后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是一般人的资质,必须仔细努力,时时刻刻照应克制(自己),才能获得(克己功夫)。曾子说:‘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又说:‘又害怕又谨慎,好像站在悬崖边,又好像踩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避免身体损伤了,弟子们!’应该是这样用功,才能获得。?br>

        译文:廷秀问:“现在应该读什么书?”回答说:“圣人贤人教导人,都是从自身说话,不是教人装点门面给人看,只从书本上读读就算了。自己现在就分析一个义、利问题。试自察这(个)自己,现在(读书)是要求得别人知道(自己),还是要自己为了自己(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重视利益。’又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充实)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做样子给人看。’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孟子虽然是对当时的君主说的,在读书人也是切身大事。大凡研究学问,必须分清向内向外,这就像是生死之路!现在人只要一讲话,一举手,一投足,就有一个为义为利的问题在里面。从这边讲就是为了义,从那边讲就是为了利;读书是为了提高充实自己就是步入了圣人贤人的行列,读书只是做样子给人看那就是走上了愚蠢不正派的道路。这里只在于读书人踏踏实实地去做,没得商量。如果已懂得这个道理,尽管其中有很多内容,却都好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