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81W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五年级语文教案2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