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39W 次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分析基础知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二段,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此外,在本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3、6这些数和18、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二、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例3中,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思考原因——想象延伸——讨论思辨——明确意义。例4更是学生探究广阔的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三、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例4教学中,学生得出了三种方法来寻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当然到底是三种还是两种有待商榷,不过在这里,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姑且称之为三种吧)这就存在了一个方法优化的过程,哪一种方法会更简单?通过对比,大多数学生赞同方法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多运用较好的方法二。在这中间教师注意到了引导、小结、鼓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复习题中回顾了四年级知识基础、列举法和标记法,在例3中,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时就有了基础。例4中,学生也知道用列举法和标记法来解决问题。

特别是用集合图来表示因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值得一提。有趣的游戏,预料中的争执,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图的妙用,图的填法比一步步教学生如何填更有效,也更不易遗忘。练习五,第一题在填完集合图后对公有因数和独有因数意义的的提升,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伏笔。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练一练,并没有局限于画画△、○,找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是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公因数都比小的数小(18和30中,18是小的数),在18的因数中找公因数的确更快、更好些。

所以请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去分析、思考,把握例题和练习中每个需要提升之处,在课堂中时时注意方法和策略的渗透,较好地用实这套教材。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

一、我认为,这节课的闪光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用多种方法找每个数的因数,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通过复习、发现、总结,什么是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在研究的过程中交流、总结自己的发现。

3、通过填写集合图,使学生了解集合的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关系。

4、通过练一练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并总结出:

(1)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5、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这节课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特别是鼓励性的评价。

2、教学思想“由一般到抽象”的过程体现的不够明了。

3、对于教材的拓展不够深入。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和提高对学生评价的意识,重视评价的.功能。

2、在备课时,要清楚把握教学内容的梯度,使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3、加强对教材的拓展,切实做到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公因数、最大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适时地渗透集合思想。

在教学例1时,解题过程不仅呈现了用列举法解决问题。还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答案,从而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感性认识。

二、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将自主探究活动贯彻始终。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即一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公因数,二用集合图表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三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在这几次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从而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是教学运用最大公因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在纸上用彩笔画一画的方法把出现的几种情况记录下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新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交流并验证结论,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部分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与理解,部分学困生掌握不够到位。这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堂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过于紧迫。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4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在自己的逐步思考和探究中达到解决的目的。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研究多了,独立思考就有所忽视。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说,独立思考是主流,合作交流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先让学生课前独立探究方法,在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评价。才真正实现每个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差异互补。

2、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中萌芽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精彩的表现。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学生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不要小看了孩子,要对每位孩子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频频发出精彩的光芒。如本课时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在一些简单的尝试开始,从中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以至于应用获得的规律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不得不惊奇孩子能力的巨大。

3、当数学问题情境作用于思考者时就有可能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可以说,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数学思考的客观性因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层层推出数学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你认为怎样”“你是怎么想的”鼓励表扬敢于思索的同学,错误的回答也是对正确知识的一种辨析过程,新知识对每个每一次学习的学生都是一个发现、创造的大空间。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教学反思有探究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是学习的成功。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总是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自主探究的课堂,为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发展知识,各自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5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教学时,改变教材中从单调的计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创设情景,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积极思维,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活化状态。

2、合理利用教材。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从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较多,我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灵活处理教材,先以王鹏喜欢跑步引入计算400÷75让学生计算发现商中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数字,再以王鹏喜欢游泳引出计算25÷22让学生计算发现商中有两个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发现商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这样可以将难点分散,各个击破。

3、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究与发展的过程。在新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试算、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在教学中过多地注意预设,使教学放不开手脚,环节安排趋于饱和,这样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环节预设应在于精、在于厚实。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6

“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约分打好基础。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大胆探究。

1、通过找8和12的因数,引出公因数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先写出8和12的因数,再观察发现8和12有公有的因数,自然引出了公因数的概念。然后通过集合圈的形式,直观呈现什么是公因数,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促进学生建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掌握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掌握了公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交流反馈时,考虑到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只汇报了书本中的三种基本方法,并没有提到短除法。

二、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本节课,教师从认识公因数——理解最大公因数——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相应的练习巩固这几个环节入手,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各个环节的学习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