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名著推荐 > 小石潭记 >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88W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 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 ,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小石潭记 教案示例。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案示例》。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读一读 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